近來,“浙江之心”金華正頻繁出現在年輕人的社交主頁:有人在雙龍景區的“小冰島”拍北歐風大片,有人在游埠古鎮的早茶攤用鏡頭記錄煙火氣,有人在義烏“中東街”打卡異域風情……這種“年輕人重新發現金華”的熱潮,成了一種“浙中現象”。
為何是金華?這座擁有98家A級景區、38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3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城市,曾因“歷史文化之邦”的厚重標簽在青年群體中略顯低調。如今,它卻成了年輕人口中“不遠不近、恰好心動”的寶藏地。答案,藏在它對年輕人需求的精準回應里。
擁抱青春經濟:年輕人從“過客”變“主角”
“大學生群體遇見新鮮有趣的事物便會熱情分享,既是旅游的主力軍,也是二次傳播的關鍵力量,這份自帶流量的傳播力,正是文旅宣傳最稀缺的資源。”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馮澗說。
精準錨定青年群體,金華文旅針對大學生推出“新政策、新產品、新活動、新場景、新玩法”等系列活動,樹立“年輕態”“鮮活化”的金華文旅品牌新形象,吸引更多人赴金旅游打卡,讓青春活力成為文旅市場的新引擎。?
去年夏天,蓄力已久的金華,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城市之約”,市內所有國有景區對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免費敞開大門,同時引導民營景區推出梯度優惠。源源不斷的學子奔赴而來,了解金華、宣傳金華、愛上金華,進而留在金華。
去年,金華文旅開啟抖音短視頻大賽,吸引了一大批文旅達人、網紅博主、全國各地大學生前來打卡金華美景、美食與文化,在這些年輕人創作的視頻里,文旅融合下的金華旅游頻頻“出圈”,在抖音平臺掀起2.5億的熱度浪潮。今年6月,“尋找金華100個最出片打卡點”活動再次邀約大學生化身“城市發現官”,用鏡頭探索金華,多元的玩法讓活動的吸引力持續發酵。無論是古老的街巷、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是傳統的民俗文化與現代都市風貌,金華的每一處角落都被鏡頭定格為永恒。
“走出去”進校園、“引進來”做采風,金華文旅在高校持續出圈。主動貼近大學生群體,去年金華文旅先后走進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音樂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等省內高校,今年又延伸至浙江大學、溫州大學等,目標輻射長三角高校,后續還將走進更多高校“吆喝”。采風活動邀請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武漢華夏理工學院等近20所高校百名大學生代表,來金華實地體驗——游覽自然風光、探尋歷史古跡、品嘗八婺美食,花式探秘金華“頂流”打卡地,通過社交媒體形成“裂變式傳播”。
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文創市集,金華的各類活動都會主動向大學生發出邀請,還走進高校聘任“文旅宣推官”,讓學子從游客變為主角,深度參與到文旅推廣的每一個環節。
據統計,去年全市接待全域游客1.08億人次,過夜游客5615萬人次,均居全省第4;全市旅游收入1352億元,居全省第3。今年1至6月,全市已接待全域游客5330.5萬人次,同比增長10.8%,其中95后游客占比飆升至47.63%,同比激增13個百分點。
如今的金華,正以青春為筆,在文旅版圖上勾勒出越來越清晰的“青年理想目的地”模樣?!扒啻?/span>+文旅”,正在釋放新的無限可能。
深挖在地文化:非遺也能玩出“新花樣”
金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有人類非遺項目3項7個子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36項、全省第2,省級非遺項目131個、全省第3;現有國保單位38處、全省第2,省保單位141處、全省第1,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全省第1。千百年來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源遠流長,呈現出多元文化交匯共融的文化圖騰。
“旅游的發展已經過了老天爺賞飯吃——單純依靠自然資源的觀光旅游階段,現在更要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財富,讓游客體驗到獨特的在地文化。”在馮澗看來,年輕人的“重新發現”,從來不只是看風景,更是找共鳴。為此,金華把千年文化拆開重組,打造成年輕人能觸摸、能互動的“潮玩”地,這也是金華文旅形成差異化特色的關鍵所在。
在文物和非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金華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推出“跟著國寶游金華”,讓游客跟隨文物的腳步感受金華文脈;另一方面,推出“跟著非遺游金華”,開發婺州窯、婺繡等手工體驗游,橫店夢外灘的非遺主題街區引進40余個浙中非遺項目,“歌畫東陽 非遺之旅”還作為入選了2024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非遺旅游體驗,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工匠精神。
眼下,金華各個地區充分挖掘自身的在地文化,如火如荼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項目。義烏除了早已出圈的“世界最大超市”——國際商貿城,“中東街”也獨具特色,街邊餐館每室每戶都有水煙供應,土耳其烤肉、薄荷茶、異鄉人,伴隨著空氣中水煙的味道,游客在這里可以盡情感受異國風情。游埠古鎮恢復早茶習俗,常態化舉辦游埠舞獅、懷舊婚禮、婺劇表演等特色非遺活動和民俗活動,讓古鎮重現“煙火氣”和“鄉土味”,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7.84萬人次。東陽橫店則依托其強大的影視文化,推出微短劇拍攝體驗、探班、吊威亞體驗、換裝等項目,讓游客深度感受影視文化的魅力……
此外,金華還注重集聚和招引年輕主理人,積極打造文旅新業態。去年,雙龍風景旅游區剛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這座藏著黃大仙傳說的“古老的山”,被90后主理人改造成了“少年的山”:廢棄礦坑變“小冰島”,成了網紅打卡地;礦坑書店里,年輕人一邊喝咖啡一邊讀詩集,去年小冰島景區共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全網流量超13億,游客90%為年輕人、90%來自市域外。如今,每天都有數千人前來打卡,當傳統文化遇上了年輕創意,老地方也長出了新驚喜。
長三角協同:讓“寶藏地”觸手可及
今年3月,長三角文化和旅游聯盟聯席會議在金華召開,三省一市共同簽訂了《長三角入境旅游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未來的長三角文旅將在資源協同開發、服務協同提升、客源協同互送、宣推協同開展、政策協同創新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近年來,金華文旅深耕長三角市場,先后走進上海、南京、蘇州、合肥等長三角主要客源市場,舉辦金華文旅走十城推介活動,推出十大精品線路,有力推動金華與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互動合作。
“長三角地區文旅資源豐富,各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競爭激烈。但同時,長三角龐大的客源市場也為金華文旅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特色充分展現出來,吸引更多游客。”馮澗說。
前不久,中國對韓國試行免簽政策后,韓國游客“扎堆”上海。金華文旅看到吸引這些入境游客的新機遇,積極與上海、杭州對接,計劃打造“新華東線”國際旅游線路,構建“上??诎度刖?/span>—金華深度體驗—杭州特色銜接”的國際化旅游動線。目前,政府層面已達成共識,正在推動旅行社、景區、酒店等市場主體組建“新華東線”旅游產品聯盟,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市場共拓”的協同發展機制。
為確保線路和產品的吸引力與競爭力,金華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入境游的政策,完善購物、餐飲、住宿等體驗。在購物方面,推動退稅商店和即買即退商店的建設,計劃在古子城、雙龍、義烏小商品城和橫店影視城等重點區域打造綜合性旅游特色商品商店,針對入境游客設計產品體系。在餐飲住宿方面,突出在地文化特色,如諸葛八卦村的古村落住宿、橫店的影視主題住宿,以及推廣金華的“十碗面”“十只雞”“十塊豆腐”等特色美食。
同時,金華還在不斷完善文旅基礎設施,實施“310工程”,即各縣(市、區)選擇3個景區,通過10年努力達到國家級標準,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等“國字號”平臺。與此同時,各景區將實行錯位發展,打造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康養旅游、低空旅游等特色旅游項目,構建水、陸、空全域旅游立體開發格局,打造更多獨具魅力的旅游線路和產品。
如今,金華的“重新被發現”已不是偶然。當青春經濟激活傳播密碼,在地文化長出年輕模樣,長三角協同打通體驗鏈路,這座“浙江之心”便成了年輕人用腳投票的結果。
那些在社交平臺刷屏的金華影像,那些留在八婺大地的年輕身影,共同解碼了“浙中現象”的核心:所謂寶藏城市,不過是懂年輕人的城市。而金華,顯然摸到了那把“鑰匙”。(王超、鄭羽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