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藩籬促流動——長三角一體化的嘉善實踐-新華網
  • <li id="wwww8"><table id="wwww8"></table></li>
    <li id="wwww8"></li>
  • <li id="wwww8"></li>
  • <li id="wwww8"></li>
    <tt id="wwww8"></tt>
  • <li id="wwww8"></li>
  • <li id="wwww8"></li>
  • 2025 07/24 16:01:39
    來源:新華網

    打破藩籬促流動——長三角一體化的嘉善實踐

    字體:

    在嘉善,人才自由流動的速度,正取決于制度突破的力度。無論是推動人事體制互通的“雙聘制”,還是聯合開展職稱評審實現“三地互認”,一系列機制創新在嘉善率先落地見效,為三地人才高效流動搭建起更加順暢、務實的實踐樣本。

    5911753164555_.pic_hd

    制度先行:打通人才雙向奔赴的“一體化通道”

    每周三天,浙江大學智慧綠洲研究院教授劉祥瑞都會出現在嘉善姚莊鎮的“未來健康實驗室”中,主導團隊進行智能診斷系統和數據建模方面的科研實驗;其余時間,他則返回浙大醫學院授課。教學與科研“兩頭跑”的“雙城模式”,已成為他的日常節奏。

    “我不是‘被嘉善搶走’,而是‘兩地都用得上’?!眲⑾槿鹫f。

    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約30人,成員大多來自上海、北京及海外高校,聚焦未來健康領域的前沿技術探索。團隊與企業共建的實驗室落地嘉善后,不僅實現了科研與產業的高度融合,還打通了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團隊有的是企業骨干,有的是高??蒲腥藛T,按過去的編制和身份根本組不起來?!眲⑾槿鹛寡?,團隊的科研算法目前已完成初步訓練,即將對接市場,“能順利落地,關鍵就在于機制上的突破?!?/span>

    這一機制突破,正是嘉善在示范區內率先探索實施的人才“雙聘制”。面對傳統體制下“編制難破、用人受限、流動受阻”等問題,嘉善打破身份、戶籍、編制等限制,建立高校與地方之間的人才“共享機制”,通過“雙聘”方式,使科研人員在高校教學與地方研發之間實現高效轉化和靈活配置。

    不同于傳統的崗位兼職,“雙聘制”更注重人才資源的深度融合。高校院所與企業、科研平臺與項目團隊通過聯合聘任、共建平臺,人才可同時納入雙方人事與評價體系,實現“人盡其才、域盡其用”。制度打通的背后,是嘉善與高校、龍頭企業之間形成的雙向任用、聯合考核的協同機制。

    目前,嘉善已在示范區范圍內組建9支雙聘團隊,聚焦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引進博士及以上人才60余人,推動多項前沿成果從“論文”走向“產品”。

    制度上的先行一步,帶來機制上的接續深化。在解決“人才怎么來”的同時,嘉善也同步破題“人才如何評、如何用”。2020年起,嘉善人社部門牽頭,與青浦、吳江共建跨區域職稱互認機制,圍繞嘉善家具家居等主導產業,聯合開展資格評定和專家庫建設。

    如今,嘉善已在三地開展家具行業工程師職稱聯合評審,實現“一次評審、三地互認”,有效破除了區域壁壘與標準分割,為一線專業技術人才提供了公平通暢的晉升通道。

    從雙聘到互認,制度上的連續突破,為人才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搭建了制度通道。嘉善以“小縣先行”的實干姿態,為長三角一體化中的人才機制創新提供了樣本經驗。

    融合賦能:激活企業扎根發展的“一體化土壤”

    長三角一體化不僅為人才流動打開了新通道,也在企業資源配置上持續釋放協同效應。對于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乙昌”)董事長陳高波來說,這種變化“體感明顯”。

    企業自2002年落地嘉善以來,已在當地深耕二十余年?!耙郧拔覀冋胰穗y、找技術難,跑一個項目要單打獨斗,信息也很零散;而現在,無論是人才引進還是技術協同,效率都高了很多?!?/span>

    2019年,隨著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設立,嘉善作為唯一的縣域承接地,各項制度紅利開始釋放。對金乙昌而言,這不僅是區域定位的提升,更是實實在在的發展利好——從“靠人脈”到“靠機制”,企業的發展路徑更加順暢,資源對接也更加高效。

    近年來,依托一體化建設,嘉善縣建立了常態化政企對接機制,設立專班對接重點企業需求,并通過長三角科技合作、引才引智平臺等載體,為企業匹配所需資源。從以前‘企業找政府’,變成現在‘政府找企業’,真正做到了服務前置。

    機制之外,人才是企業感知最深的變化之一。

    “像我們這樣做高端通信技術的企業,最怕‘找不到人’?!闭憬鹨也萍脊煞萦邢薰矩撠熑岁惛卟ㄉ钪瞬胖谄髽I的分量。他坦言,企業從不缺少用人的誠意,真正難的是精準對接的渠道。

    嘉善的做法給了他答案?!安皇前l個文件就完事,而是真的來工廠、看項目,跟技術團隊面對面聊需求?!痹陉惛卟ㄓ∠笾?,不止一次是政府部門主動上門了解企業用才痛點,有的干部甚至陪著企業一起到外地高校引才,“我們提的需求,政府團隊真的是在‘幫我們找人’?!?/span>

    在這樣的協同推動下,金乙昌的人才梯隊迎來明顯升級。多位具有博士學歷背景的高層次人才、具備行業領先水平的科研專家,乃至具備院士級科研能力的頂尖人才均通過嘉善政府組織的對接渠道實現落戶。

    同時,企業自身也在機制上做出調整,主動將科研骨干納入股權激勵體系,推行事業合伙人制度,打通從“技術骨干”到“產業合伙人”的成長路徑?!八麄儾辉僦皇谴蚬ふ?,而是共同創業者?!标惛卟ū硎?,這種機制轉變有效增強了科研團隊的穩定性和項目承接力。

    如今的金乙昌,已形成從通信器件、模組到系統終端的自主研發能力,核心產品在多個細分領域實現國產替代。憑借在產業鏈上的深度耕耘,企業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并于2022年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今年,金乙昌又入選首批“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知識型創新總部企業”。這一榮譽的獲得,不僅是對其長期扎根嘉善、聚焦創新的認可,也印證了企業在一體化發展格局中所展現出的技術競爭力與成長潛力。

    陳高波說,“只要方向對了,平臺跟得上,企業就能安心扎根、放心發展。

    協同發力:讓“機制之美”轉化為縣域科創動能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的制度紅利推動下,一批曾經“難以對接”的科技資源,正跨越區域壁壘,在嘉善匯流成勢。機制的打通,正在讓“小縣”享受“大平臺”的創新動能。

    “以前我們找高校合作,經常是發了十幾封郵件都沒人回復;現在是專家帶著項目來對接,我們反而要倒排進度跟上節奏?!痹诩紊迫f泰特鋼,公司負責人說起最近的技術突破時,連連感慨機制的變化帶來的實效。

    促成這番變化的,是嘉善在全市率先推進的“科技副總”制度落地。在長三角一體化機制推動下,嘉善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從科研院所、創新載體中選聘專家,以“雙聘”形式進入企業擔任“副總工程師”“技術副總”等職務,與企業共建項目、共育團隊,推動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精準落地。

    萬泰特鋼聘請上海大學高端基礎件研究院的一位博士擔任“科技副總”,聯合開展耐腐蝕螺紋鋼定向研發,不僅實現了試樣生產,還借助嘉善項目資源,打開了非洲吉布提等海外市場,邁出了產品出海的關鍵一步。

    截至目前,嘉善已遴選100余名專家建立“科技副總”專家人才庫,34名專家已赴企業開展科研指導工作,達成技術合作35項。同時,300多家企業與長三角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落地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60多個,聯合攻克關鍵技術難題60余項。

    制度聯通之下,人才服務也從“文件”走向“感知”。嘉善推動人才項目跨省互認,已有11名本地人才成功入選上海市“東方英才”;持續運行的高研班、博士后平臺等載體機制,也使3000余人次人才享受住房、醫療、教育、文化等同城化公共服務。

    在機制優化的持續推進下,嘉善與長三角科技資源的融合日益加深:浙江大學智慧綠洲研究院推動“等離子體治療設備”等項目加快成果轉化,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嘉善創新中心正在建設中試線,上海大學高端基礎件研究院則與本地企業共建研發平臺……一批高能級創新資源正從“落地生根”邁向“開花結果”。

    近年來,嘉善與長三角高??蒲性核摵仙陥罂萍柬椖?/span>90余項,常駐碩博人才超過1400人,科研平臺不斷增強縣域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

    從企業端的受益,到平臺的集聚效應,再到服務配套的優化完善,嘉善正以“機制之美”助推“協同之果”落地。這里,制度不止于探索,而是成為連接人才、技術與市場的穩定橋梁,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協同舞臺上,展現出一座縣域的擔當與作為。(鄭羽舒 楊麗英)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